查看原文
其他

吕力 : 管理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 以 Eisenhardt 范文为例 | 站在前人肩膀上

吕力邹颖李倩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2-12-31

“欢迎点击上方⬆️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添加关注”

* 图为Eisenhardt

管理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 以 Eisenhardt 范文为例

吕力,邹颖,李倩 

摘要:本文以 Eisenhardt 2000 年以后发表的 6 篇经典管理案例研究论文为例,分析了 4 种主要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在管理案例研究中的应用:Glaser 和 Strauss 的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技术、Miles 和 Huberman 的质性资料分析技术、Yin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和 Eisenhardt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

关键词: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论


0 引言

近年来,基于案例的研究在国内外管理学界都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管理世界》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论坛”已连续进行了 6 届,投稿数量和质量每年都有提升。但尽管如此,管理案例研究在国内被接受的程度仍然远低于传统实证研究,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依然相当少。更重要的是,对于研究者和评审者,案例研究有没有相对成熟的程序和分析技术?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各种分析技术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至今都是模糊的。

案例研究方法论的多样性早就被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论坛所认知,但由于国内学术界未对其复杂性、多元性进行专题深入讨论,导致了严重的学术标准问题。2007 年该论坛在综述中指出:“在各类案例研究文献中,被广为推崇的方法包括:Glaser. Strauss 和 Corbin 的扎根理论,Miles 和 Huberman 的定性数据分析方法以及 Yin 和 Eisenhardt 的案例研究方法。1

但是 2007 年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论坛的评审标准中采纳的“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方法规范”原则实际上违背了 Glaser 和 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方法,扎根理论不要求甚至反对有“明确的研究问题”,至少在进入现场之前一定不能有“明确的研究问题”

那么,究竟要不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案例研究的编码和资料分析是不是类似于实证研究只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怎样进行研究以及怎样做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以上问题均涉及案例研究的资料分析。在案例研究的全部程序中,资料分析是最难且各种案例研究方法论流派争议最大的部分。张芬芬认为:“资料分析只是研究的基本过程,但是对每一个案例研究而言,研究者能够详实地说出自己使用的每一个分析步骤吗?研究者对分析的结果有无信心?否定的答案恐怕占大多数。因此,如果说资料分析是案例研究中最神秘的部分,那么这一情况就是全世界定性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2本文拟先综述各种方法论,然后比较其异同,最后结合 Eisenr hardt 的范文进行分析。

1 文献回顾

案例研究方法论的版本极多,其中以人类学首创的民族志研究以及衍生的多种质性研究方法为最甚,受篇幅所限,不可能过细阐述,有关民族志及其衍生的多种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参考 Miles 和 Huberman 的综述性指南3。其余案例研究方法论经典文献所选范围与毛基业、张霞的选择1 相同,即 Glaser. Strauss 和 Corbin 的扎根理论4-6; Yin 7-8和 Eisen- hardt9-11 的案例研究方法。Glaser、Strauss 和 Corbin 的扎根理论有 3 个版本: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版本4,, Strauss 和 Corbin 的程序化版本5, Charmaz 的建构扎根理论版本6。其中原始版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扎根理论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 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版本。

1.1 Glaser 和 Strauss 的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技术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呈现”。所谓自然呈现,指的是研究重点是逐渐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采用这种方式来形成研究问题必须避开“一个规范的预测,一个有学问的事先假设,一个范式性预测,一个文件组织”2-13。尽管自然呈现是原始版本扎根理论的最大特点,但是自然呈现不应该被理解为“毫无正式程序,始终在一堆杂乱的资料中进行无序的整理和分析”。事实上,原始版本的扎根理论强调的是,不能先入为主地以某种理论视角为导向来进行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进行,案例的归纳过程总会进入一定的理论范畴,这一程序在原始版本扎根理论中称为“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研究者需要对数据不断提出如下的问题: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关于什么的研究?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哪一个范畴?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正在形成的理论中哪一个部分的哪一个范畴的特征?哪一个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处理了行动现场中可以让生活可行的问题?从开放性编码的过程来看,其核心是将开放的问题导入理论的视角。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即“哪一个基本社会心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处理了行动现场中可以让生活可行的问题”最具启发性。Glaser 强调,扎根理论的分析关注社会过程,而非定性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结构单元。社会结构单元和社会过程在关注重点、可推广性、可持久性、可转移性、采样、覆盖性、准确性、历史性、研究影响和关系性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4。

在开放性编码之后,是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由数据分析者确定的,只对那些可以和中心变量在某一个既简单又紧凑的理论中有足够重要关联的变量进行编码。研究者在不断进行的编码中,分析并理论性选取更多的数据所得到的中心范畴,应当和其他许多前后不断形成的范畴的特征保持一致相关,这里的中心变量变成进一步收集数据和理论性采样的指导。在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采样之后,是理论性编码。理论性编码可作为相互连接多变量的假设,从而用来解释研究对象如何去解决其主要关注点。

关于最具争议性的文献回顾,原始扎根理论认为,阅读文献很重要,但是要在不同于研究者掌握的实质领域进行,应当避免进行特定的文献回顾。在理想的状态下,扎根理论研究者最终形成的理论,应当超出原有文献的范围和限制。Charmaz 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当概念化的数据分析完成后,再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和比较,从而判断本研究如何、从何处与现有文献相呼应,这称为延迟文献回顾15。

1.2 Miles 和 Huberman 的质性资料分析技术

Miles 和 Huberman 的质性资料分析技术5 开门见山地提出如下问题:进入现场之前,要不要先有一个概念架构?要不要先有一组研究问题?要不要事先设定一些收集资料的程序和方法?事先设定的研究框架会不会遮蔽研究者对个案特征的关注?反过来,不设定研究范围和焦点,会不会让资料收集毫无头绪,造成资料泛滥?这些问题在定性研究中反复出现,并已引起激烈的争辩3。

针对上述问题,Miles 和 Huberman 认为,可以将一项研究做成严谨的、预定好的设计,也可以做成松散的、逐渐浮现的设计,而大多数的定性研究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Miles 和 Huberman 认为,要避免选择过于严谨或者过于松散的设计。即便如此,Miles 和 Huberman 的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技术仍是 4 种经典方法论中最为复杂的。

Miles 和 Huberman 的初步资料分析方法包括 4 类:第一类是摘要资料的分析方法,包括接触摘要清单、个案分析会议、暂时个案摘要;第二类是编码方式,把有意义的标签贴在文块。上,包括描述性标签以及推论性、普遍性的标签;第三类是通过评注及备忘录思考资料;第四类是提出焦点报告或延伸性报告,如精简短文、预列纲要的个案报告,最后再举例显示如何在研究初期运用这一系列方法。而将初步资料分析转化为理论有 4 个步骤:提出每个个案的梗概、阐释典型的故事、撰写通用的摘要、萃取基本心理架构3。

在初步资料分析之后,更深层次的分析还包括资料的系统性展示、解释与预测、跨案例资料分析等。Miles 和 Huberman 指出,在初步分析之后的详述的、未简化的文本是一种笨拙的展示方式,研究者很难据以分析,因为它分散在很多页面上,不易看到一个整体。资料展示包含两大类:一是矩阵表,二是网状图,矩阵表在形式。上体现为行与列,而网状图则有一系列的“连接点”。资料展示的目的是以上述较为明显的方式引出描述性结论,所谓“描述”,即清楚地说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是如何发生的。而在解释阶段,研究者首先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往往是连串的问题。在理解“为什么”的问题上,Miles 和 Huberman 举例说:“为什么地铁车厢里画满了涂鸦?因为小孩子想要表现他们认同的东西。为什么他们想要表现认同?因为他们对社会疏离。为什么他们会对社会疏离?因为他们没有工作。为什么他们没有工作?因为他们没有工作技能。”Miles 和 Huberman 指出,上述第一个问题预设着应该从个案层次寻求解释,第二个问题预设着引发问题的原因属于经济层次、可能也属于政治层次,而且任何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其可能的答案也许会多得惊人。Miles 和 Huberman 借助解释性结果矩阵表、因果网络图来对质性资料进行解释3。

在 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中,以上步骤已经足够复杂,然而按照他们本人的说法,以上分析技术还只是用于个案分析。在一个好的个案分析中,假定研究者已经发展出一个很好的因果网,可以解释某一个案的过程,然而现在要研究 12 个类似的个案,如果像量化的调查研究那样,将一些个别独立的变量累加在一起,结果可能摧毁原本找到的因果网,使得所找到的原则“被平均掉”,以致该原则根本无法用于这类个案中的任何一个。Miles 和 Huberman 建议可以部分模仿量化分析的技术,通过建立个案排序结果矩阵表、个案排序的预测项结果矩阵表、变量 X 变量矩阵表、因果模型图、因果网络等来进行跨案例分析3。

1.3 Yin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

Yin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包括 3 种策略和 5 种具体分析技术8,

第一种策略是依据有关的理论(relying on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8。其中的 theoreti- cal propositions 是理论本身,而不是理论假设。Miles 和 Huberman 将理论称之为引导性的想法,他们认为,无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多么的非结构式,都会带着某些引导性的想法进入现场,上述引导性的想法在西方学术环境下指的就是某种理论。Yin 指出理论有助于研究和组织整个案例的研究进程,帮助研究者提出其他可能的解释并对之进行检验;含有因果假设的理论对于用“怎么样”“为什么”一类的问题指导案例研究的分析过程尤其重要。第二种策略是考虑与之相反的竞争性解释或竞争性假设。Yin 列举了常见的 2 类共 9 种竞争性解释,包括零假设、效度干扰、研究者的偏见、直接的竞争性解释、混合的竞争性解释、实施中的竞争性解释、竞争性理论、超级竞争性解释和社会的竞争性解释。第三种策略是使用描述性框架,案例研究的最初目的可能不是描述性的,但在某种情况'下,描述策略有助于确定需要分析的因果联系,甚至将其发展为定量分析。

Yin 提出的 5 种具体分析技术如下:①模式匹配。模式匹配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模式与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模式相匹配,如果这些模式之间互相吻合,则能得到内在效度较高的案例研究结论。理论抽样的案例与预测的模式产生相同的结果,这种模式匹配方法称为逐项复制;或者由于可预知的原因产生与前一研究不同的结果,这种模式匹配方法称为差别复制。在进行模式匹配时,要注意那些可能影响到效度的因素,换言之,应尽量将所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在模式匹配时,还可以同时考虑其他的竞争性假设,如果能成功地将经验观察结果与某种竞争性解释搭配起来,则可以断定这种竞争性假设的正确性。

②建构性解释。建构性解释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模式匹配,建构性解释很多时候是“生成假设”的一个步骤,可以理解为传统实证定量分析的前奏。建构性解释包括如下一系列不断循环修正的过程:针对政策或社会行为提出一个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或命题;将原始案例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观点或命题进行比较;修正该理论观点或命题;将案例的其他细节与修改后的内容相比较;将修改后的理论观点与第二、第三或更多案例中的事实相比较;根据需要将上述过程重复数次。

③时序分析。时间序列设计的内在逻辑是把数据资料的趋势与以下三个趋势进行比对:在调查开始之前就明确下来的某种理论性趋势;前期确定的某种相反趋势;其他任一有损于内在效度的趋势。编制大事年表是案例研究中常用的技巧,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时序模型,将编制的大事年表与结识新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的一种或多种情况:某些事件必然发生在其他事件之前,不能有逆向的序列;某些事件之后必然出现其他事件,基本上可看作一种附带事件;某些事件只能在其他事件之后出现,并出现在事先指明的一个时间间隔之后;某一定时间间隔内可能出现一组事件,它们与其他时间段有本质的区别。无论对时间序列的本质如何规定,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去探讨一定时间内各种事件之间的关系,回答相关的“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观察时间。上的趋势。

④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是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事件之间复杂而精确的链条,这些事件能展现“原因结果原因结果”的重复与循环,前一阶段的因变量成为下一阶段的自变量。实际运用时,要在收集资料之前选定逻辑模型,然后通过考察资料是否支持这个模型而对其进行检验。因此,从理论上讲,逻辑模型也可以看作模式匹配的一个变式。

⑤跨案例聚类分析。跨案例聚类分析专门用于多案例研究。跨案例聚类分析的一个常用办法是编制文档表格,构建一个总体框架来呈现单案例的资料。从而探讨不同案例之间是否有某些共同点,有没有哪些案例可以看作同一种类型的案例。从这样的考察中还可以判定这些案例能否再细分为小类,也就是去考虑个体案例的类型,这通常会启迪、引出深刻的观点。运用跨案例聚类分析时必须注意,分析跨案例表格的关键是辨别和解释,而不是罗列数字。

除了 3 种策略和 5 种具体分析技术之外,Yin 还强调了界定分析单位的重要性。Yin 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的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分析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事件。当准备要对原始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分析单位,如果无法决定何种分析单位优于其他分析单位,就表明研究问题要么太过模糊,要么数量太多。

1.4 Eisenhardt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

Eisenhardt 指出,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核心,但又是最难且最不易言表的一步,已发表的研究一般都会介绍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方法,但对数据分析的讨论却一笔带过,因此留下了数据和结论之间的鸿沟9。

Eisenhardt 的数据分析技术主要针对跨案例研究展开,包括 3 种方法。方法之一是选定一些类别或者维度,然后寻找组内的相似点和组间的不同点;方法之二是将案例配对,然后列出每对案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一方法能促使研究者寻找案例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将它们并列比较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理论框架;方法之三是按照数据来源将数据分开,如分为整理观察数据、访谈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然后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较9。

1.5 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经典文献述评

Glaser 和 Strauss 的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技术、Miles 和 Huberman 的质性资料分析技术、Yin 和 Eisenhardt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各有特点。其中,Glaser 和 Strauss 的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技术的特色在于对“自然呈现”的强调,,扎根理论认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鲜的数据资料会不断“涌现”出来,研究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对这些不断“涌现”的数据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要因为事先的理论观点而影响或忽视这些涌现的数据,导致扎根研究演变为一个传统的实证分析。当然,研究者不可能是以完全“空白”的状态进入现场,因此,在笔者看来,“开放性”才是扎根理论的实质,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设想强加于研究过程中,这一点正是扎根理论与传统实证理论的最大区别- 传统实证理论先形成理论假设,然后按图索骥地收集相关数据以证实或证伪先前的理论假设。

开放性首先指的是完全信赖数据,不能根据自己的最初设计来收集筛选,应根据研究过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数据的不断“自然呈现”及时调整研究的分析思路,甚至是研究问题;其次指的是对数据保持高度敏感:由于人的思维惯性,总会偏向从已有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而扎根理论要求必须高度关注自然呈现的数据,跳出“假设验证”的实证主义研究思路的束缚,才能真正提出原创性的理论。

如果将“开放性”作为扎根理论的核心,是否进行文献回顾以及何时进行文献回顾就迎刃而解了。Smith 和 Biley 指出,扎根理论研究者通常在展开田野工作之前已注意到相关的实质文献,因此他们完全可以带着背景知识进行实质领域的研究16。Glaser 本人也指出,研究者可以建立和阐述他们从现有文献中得到的假设,让它们变成数据的一部分,然后和现实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不断进行比较12。

如果将“开放性”作为扎根理论的核心,那么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技术与 Yin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中的“建构性解释”也有很高的相似度。建构性解释强调一系列不断修正的循环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开放性”修正原有假设、视角甚至理论框架。Yin 指出,随着这种不断进行的循环修正过程,研究者有逐渐脱离原来的研究课题的可能。而这种过程正是 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扎根理论所追求的。

Miles 和 Huberman 的分析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集中精力于具体操作,通过程序化的步骤引导研究者将资料逐步提炼成为理论。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与 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扎根理论有相似之处,其操作程序反映了理论的逐渐浮现过程。例如在接触摘要单这一步骤中,Miles 和 Huberman 建议研究者录入以下内容:此次接触涉及的人、事、地点;此次接触中重要的主题或话题;此次接触中的研究问题与变量;此次接触中触发的新假设、思考和预感;下次接触的重点。在代码产生这一步骤中,Miles 和 Huberman 阐释了 3 种代码体系:描述性代码、诠释性代码、主题或模式代码。在模式编码这一步骤中,Miles 和 Hu Berman 区分了 4 种模式:主旨模式、原因或解释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与理论性结构模式。但 Miles 和 Huberman 方法论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关注操作细节而失之于对研究者分析思路的指导。在处理大量的定性数据时,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有可能像 Pettigrew 所描述的,存在“被数据窒息而死”的危险17.

总体而言,在 4 种资料分析技术中,Glaser 和 Strauss 更注重宏观方法论的指导,Yin 更强调分析过程中的线索与思路,Miles 和 Huber man 更强调程序,Eisenhardt 的研究方法在管理学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上述 4 种资料分析技术中前 3 种方法论著作的成书时间都较早,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中影响深远。就具体的管理学研究领域而言,Eisenhardt 的影响力最大,她不仅撰写了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且还发表了大量的实际研究论文,这些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管理学领域得到'了公认。本文选择 Eisenhardt 的案例研究论文作为范文。在所选范文中,Eisenhardt 均使用一小节篇幅简述了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技术,且大部分分析技术来源于 Glaser 和 Strauss、Yin、Miles 和 Huberman,本文将以此为起点对每一篇范文逐一进行研究。就本文所述的 4 种资料分析技术而言,Yin 的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兼顾宏观思路与微观操作,思路明确,是 Eisenhardt 范文中被提及最多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范文的分析首先以 Yin 的框架为参照,然后在其后的述评中综合其他 3 种方法论一并讨论。

2 Eisenhardt 范文简介

Eisenhardt 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她已经在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Ad 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SQ)、Organization Scie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案例研究论文十余篇,是目前在国际顶尖管理学期刊上发表案例研究论文最多、影响力最高的学者之一。

2012 年,由哥本哈根商学院李平教授倡议,联合国内商学院席酉民、毛基业、苏敬勤、欧阳桃花、张丽华、任兵等知名学者,将 Eisen- hardt 已经发表的 14 篇有关案例研究的论文译为中文结集出版,本研究所选范文全部来自于该文集。

上述 14 篇文章中包含 3 篇研究方法论论文和 11 篇具体案例研究论文,完成时间从 1988 年到 2011 年。虽然上述 11 篇论文全部发表于顶级期刊,但是若在 11 篇论文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质量仍存在差别。Eisenhardt 本人认为,与 Bourgeois 合作的两篇有关战略决策的文章显得粗糙,上述两篇文章的完成时间均为 1988 年。李平也认为,Eisenhardt 的早期文章写得非常简短,对数据分析过程没有详细的展示이。Eisenhardt 本人最喜欢的文章是 2010 年发表在 AMJ 上的“重新连接:多业务组织中的跨业务单元协作”。综上,本文选取 Eis erhardt 在 2000 年以后发表的 6 篇经典论文作为范文进行分析,范文同时参考中译本文集이 和原文 2025, 范文分析的顺序按照时间先后的倒序排列。

3 Eisenhardt 范文分析

“理性启示:決策者从流程经验中学习的潜规则”(Rational heuristics: The‘ simple rules that strategists learn from process experi ence) 20(简称 R2011)2011 年发表于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R2011 研究的是组织如何从经验中学习,该文框架明显采用了 Yin 的模式匹配分析技术。模式匹配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模式与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模式相匹配,如果这些模式之间互相昒合,则能得到内在效度较高的案例研究结论。在模式匹配时,还可以同时考虑其他竞争性理论,如果能成功地将经验观察结果与某种竞争性解释搭配起来,则可以断定这种竟争性理论的正确性。

R2011 中的两种竞争性理论分别是:①企业从流程经验中学习获得了惯例。其中惯例指的是从经验中吸取教训的经验库中的行动模式,惯例常出现在环境稳定且重复的情况下,大多数理论研究认为惯例通过增加可靠性和速度提升了任务执行的效率。②当信息、时间和处理能力有限时,启示是认知的捷径。惯例往往是为特定问题做出准自动响应的详尽解決方案,而启示是对一系列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共同的“简练规则”,这些“简练规则”的启示能够灵活连贯地获取如产品开发和国际化等具体流程中的机会。

R2011 旨在使用模式匹配技术否定上述第一种竞争性理论,验证和发展第二种竟争性理论。对于基于惯例的学习,Eisenhardt 所观察到的案例不断通过时间短、信息有限和情形不熟悉来进行否证。在进行第二种竟争性理论的验证时,Eisenhardt 使用了 3 种以上的观察现象与之相匹配:一是“启示”的“惊人”的正确性;二是“启示”很容易被记住和改进;三是“启示”与具体解決问题的情境密切相关。

“重新连接:多业务组织中的跨业务单元协作”(Rewiring: Cross-business- unit collabora tions in multibusiness organizations)2 l(简称 R2010)2010 年发表于 AMJ。R2010 研究的是跨业务单元协作是如何发生的,怎样的协作是有效的。该文框架明显采用了 Yin 的建构性解释分析技术。Eisenhardt 首先回顾了跨业务单元协作的 3 个视角:第一个是信息处理观点,它强调如何根据有限的个人认知能力将公司组建成模块化的业务单元,该观点认为,公司高管因掌握具有价值的跨业务协作机会的信息,最有可能使得跨业务协作有效;第二个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由于公司里存在潜在的机会主义,多业务组织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使得高管可以有效对业务单元的行动进行监控;第三个是社会网络理论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公司内部业务单元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影响跨业务单元协作的,从这个视角来看,业务单元高管更愿意去与那些与自己有个人关系的业务单元高管进行协作,而且由于熟悉和信任,这种协作更容易得到执行。Eisenhardt 指出,虽然上述 3 种理论观点被广泛接受,然而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高管创造跨业务单元协作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最终绩效如何。为了描述与归纳跨业务单元协作的过程,Eisen- hardt 使用了建构性解释。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Eisenhardt 首先发现业务单位成员并没有积极寻求合作,他们只是在从事某项特定的工作时意外发现协作能带给他们帮助。相反地,公司高管发起的协作绩效较低。导致高绩效协作大多起源于业务单位成员的原因是,业务单位成员倾向于为寻求特定事情的解決方案而确定合作,因为它们与参与者更相关,也更能被参与者理解;而企业高管发起的协作往往因为是公司范围的问题而得不到参与者的理解。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Eis erhardt 将上述发现逐一与信息处理观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的观点进行对比,从而提出如下命题:跨业务单元协作由业务单位发起比由公司高管发起更可能产生高绩效。在此之后,通过对跨业务单元协作过程的执行步骤的进一步分析,Eisenhardt 继续提出了以下命题:在決策前进行主动的学习活动比其他活动更可能导致高绩效的跨业务单元协作;多业务团队決策比公司层面的決策更可能产生高绩效的跨业务单元协作;有很少协调关系的重构团队比别的团队形式更可能产生高绩效的协作;重新连接,即以业务单位为中心的过程,比以公司为中心的过程更能产生高绩效

“联盟组合的起源:企业家、网络战略与公司绩效”(Origin of alliance portfolios: Entre preneurs, network strategies, and firm per- formance)2(简称 O2009)2009 年发表于 AMJ。O2009 探索的是高绩效联盟组合的特征。该文框架除了不断比较已有文献解释和竟争性解释的模式架构外,还典型地使用了 Yin 提出的逻辑模型分析技术。O2009 中的一个原始理论观点是:企业通过将已有关系作为踏脚石来发展新关系,以此扩张联盟组合。由于企业与跟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合作伙伴建立关系,而这些已经嵌入的关系降低了潜在合作者之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联盟绩效。Eisenhardt 通过以下归纳过程来论证如下竞争性假设:高绩效联盟组合的企业有时候会跳跃到产业网络中很远的新区域。

Eisenhardt 的归纳方法是:通过追溯关系建立的日期、建立前后的关键事件来复现从关系建立的动因、行动到最后绩效形成的逻辑过程。Eisenhardt 发现:高绩效联盟企业经常偏离已有关系的路径依赖轨道,设法联系与其不相连或彼此之间不连接的结构洞;然后它们以自身和其他潜在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为前景,在潜在合作伙伴之间循环往复地建立关系;关系一旦建立,联盟企业会进一步通过在合作伙伴之间斡旋,有选择地强化一些关系,使这些关系能更好地应对竞争,提高财务绩效。

与高绩效联盟企业的做法相反,Eisenhardt 比较了低绩效企业联盟的建立逻辑过程:开发商首先建立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运营商(相当于产业链下游)被普遍认为是发行商最关键的依靠,通常而言,开发商与运营商的联系是最紧密的;他们确实按照计划建立了与运营商的关系,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运营商的合作伙伴中声望平平,这使得他们在下ー步与开发平台提供商(相当于产业链上游)的关系建立中受到极大的挫折,一位开发平台提供商指出:“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最终开发的产品的表现,我们通常会要求他们先期支付来规避风险。”即使开发商花费大量的精力勉强建立了与运营商、开发平台提供商的联盟,挑战仍然存在,因为大量类似的开发商每时每刻都在与运营商和开发平台提供商建立新的竟争性的联盟。通过与高绩效联盟企业的比较,Eis erhardt 成功地论证了竟争性假设:高绩效联盟企业有时必须跳跃到产业网络中很远的新区域

市场建构与边界塑造”(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22 (15 称 O2005)2005 年发表于 Organization Sci ence。O2005 探索的是成功的创业者如何通过宣占市场、划分市场、控制市场 3 个过程来共建组织边界和市场利基,进而主导初生市场。该文在采用 Yin 提出的逻辑模型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还采纳了 Yin 提出的分析单元嵌套技术。

Yin 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的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分析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事件。Yin 将案例分析分为整体性单案例研究设计、嵌入性单案例研究设计、整体性多案例研究设计和嵌入性多案例研究设计,O2005 属于嵌入性多案例研究设计。与嵌入性案例研究设计相比,整体性案例硏究设计的不足之处是,整体性案例硏究设计可能会流于抽象化,缺少明确的证据或指标,此外,采用整体性案例研究设计时,经常在研究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案例研究的性质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漂移。但嵌入性案例研究设计同样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研究者往往把目光集中于次级分析单位,而未能回到主分析单位上

O2005 的研究设计嵌套了 3 个分析单元边界決策、组织和市场。以上 3 个层次的分析是逐渐推进的:Eisenhardt 首先通过数据否证了关于边界決策的一个已知理论,即成功的创业者是在独立的、重要性有限的边界決策中寻求最优;在组织这个分析层面上,成功的创业者交替使用边界決策,以形成边界过程的模式,整合这些边界过程在组织中产生了协同效应;在市场这个分析层面上,随着事件的推移,积极结合宣占、划分和控制边界过程的企业在其所构建的市场上更有可能维持准垄断地位。

“出售方眼中的故事:新创企业的“求偶式”并购与“联合型”治理”(The selle ide of the story: Acquisition as courtship and govern ance as syndicat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21(简称 T2004)2004 年发表于 ASQ。T2004 探索的是从出售方的视角研究并购,具体而言,即研究公司的领导者如何选择出售的时机和对象。该文在采用 Yin 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还典型地采纳了 Yin 提出的跨案例聚类分析。跨案例聚类分析的一个常用办法是编制文档表格,构建一个总体框架来呈现各案例资料从而探讨不同案例之间是否有某些共同点,有没有哪些案例可以看作同一种类型的案例。

据此,Eisenhardt 确定了多案例间比较的维度,包括并购意愿、战略障得、领导者个人动机、合并潜力、组织融洽 5 个维度,对于其中每维度,均在对原有理论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根据跨案例聚类分析提出了竟争性解释。例如,在并购意愿维度,传统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层往往对于出售公司持抵制态度,而跨案例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领导者对出售公司的态度多种多样,从积极支持到强烈反对都有。在战略障得维度,传统理论认为收购方式并购決策中的关键决策者,而跨案例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售方在并购当中是非常活跃的,他们对并购的态度将影响并购的成败。在领导者个人动机维度,传统理论认为管理层之所以不愿意被收购,是因为害怕被取代,一旦被取代,管理人员将失去薪酬和津贴,而跨案例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管理者在出售公司方面的个人动机非常复杂:些管理人员将出售公司后带来的变化看作是有益的。管理人员的关注重点既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在合并潜力维度,跨案例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售方更容易被有合并潜力的收购方吸引。在组织融洽维度,传统理论常常假定管理者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利的动机,因而往往选择出价最高的收购者,而跨案例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有多种多样的动机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出售方的领导者有可能寻找的是能够与自己的公司融洽相处的买家,而不是选择出价最高者。通过上述跨案例聚类分析,Eisenhardt 得出如下结论:并购是出售方与收购方之间的一种社会交换,价格以及两者之间的长期适配构成了这一交换过程。

“架构创新与模块化公司结构”(Architec

tural innovation and modular corporate

forms) 25(以下简称 A2001)2001 年发表于 AMJ。A2001 通过聚焦多元化企业公司层面的资源重组过程,即公司层面的架构创新来探索动态能力。该文在采用 Yin 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还使用了时序分析,该技术也属于 Yin 的案例研究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Eisenhardt 研究了 OMNI 公司中各事业部业务范围扩张的起源与结果,通过实际调研数据与预测结果的比对,Eisenhardt 得出了自适应能力高的企业事业部的各组平衡关系:模块性与相关性、竞争与合作、有序与无序等相互矛盾的因素对于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并最终提出“动态社区”这-概念。

OMNI 公司不同事业部之间业务范围动态重组的起源和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序关系。首先,Eisenhardt 发现了事业部之间业务范围动态重组的 3 个起源:新的业务范围机会- - 将机会给弱势的事业部,以便促使其利用这个额外的机会获得成功;业务范围竞

善于竞争的事业部可以通过争夺弱势事业部的业务范围而得到更多的市场领域;业务范围托管公司迅速将独立业务安排到相应具备托管资格的事业部,为长远考虑赢得处置时间。从以上 3 个起源来推测,事业部的模块化分工提高了事业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创新性和适应性,Eisenhardt 使用调研数据证实了以上推测,整个研究过程基本使用了 Yin 的时序分析框架。

4 Eisenhardt 范文分析技术的述评

4.1 关于“自然呈现”

自然呈现是 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版本扎根理论的核心,这一概念体现了扎根理论与传统实证研究的最大不同。按照经典的科学哲学论述,传统实证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假设”明确定义了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存在的边界条件。若将原始版本扎根理论与传统实证研究作为研究方法的两极,则在两极之间还存在许多过渡形态。本文综合相关观点,认为其中的过渡形态包括问题导向、理论导向和文献导向。问题导向意味着研究是带着特定的问题进入现场的,Yin 将这些问题分为“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等;理论导向意味着研究者对于问题所处的领域的一个基本判断,Miles 和 Huberman 称之为引导性的想法,他们认为无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多么的非结构式,都会带着某些引导性的想法进入现场,上述引导性的想法在西方学术环境下指的就是某种理论;文献导向意味着研究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理论文献回顾。上述研究方法的渐变过程如图 1 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文献导向”与最后发表论文中的“文献回顾”有很大的区别,文献导向意味着在研究设计之前进行的文献检索,并以此形成完善的理论范畴,在此之后才进入现场。是不是“文献导向的研究”不能从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中是否有“文献回顾”这一章节来判断,这是因为研究者很可能是在研究过程中再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比对,这一方法即使是在原始版本扎根理论中也是被许可的,Glaser 提出的“一切皆为数据”14 中的“数据”就包括了已有文献。

由图 1 可知,Eisenhardt 全部范文的研究方法都在图中理论导向之后和文献导向之前,或者说,范文都是带着一定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所处领域的明确判断进入现场的,然而正如 Eisenhardt 一再指出的那样,所有范文都没有事先的假设,在研究设计之前都没有依据已有的文献线索展开调查,范文在这一点。上绝对区别于传统实证研究9。然而,Eisenhardt 的方法论也与 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版本扎根理论的“完全自然呈现”有很大的区别。“完全自然呈现”要求没有“问题导向”,“研究问题要从研究参与者中产生”,“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或专业兴趣强加于研究对象身上”;“完全自然呈现”要求没有“理论导向”,因为采用理论导向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规范的预测,一个有学问的事先假设,一个范式性的预测,一个文件组织”12-13。

事实上,Eisenhardt 的方法论在图中与 Yin 的方法论处于同一位置。Yin 将案例研究设计分为 5 个步骤:要研究的问题、理论观点、分析单位、连接数据与理论、解释研究结果。其中第一个步骤“要研究的问题”与第二个步骤“理论观点”明显说明其方法论是问题导向与理论导向的,第三个步骤“连接数据与理论”则说明并非根据理论来选择数据,而是依据数据来匹配理论。正因为 Eisenhardt 的方法论在图中与 Yin 的方法论处于同一位置,所以在 Eis- enhardt 的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强调了 Yin 的方法论的使用。总之,Eisenhardt 的范文没有采用“完全自然呈现”的资料分析技术。

4.2 关于 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的使用

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的最大特点在于程序化步骤。Eisenhardt 在多篇论文中提到对 Miles 和 Huberman 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如在 R2010 中提及:“根据 Miles 和 Hu berman 的方法论,我们依靠图表的形式去精炼这些概念和理论关系。21”在 02009 中提及:“根据 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我们同时使用表格和其他单元来比较一些可能的概念。22”'在 02005 中提及:“根据 Miles 和 Hu berman 的方法论,我们借助图表来分析。23”在 T2004 中提及:“根据 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我们精练了先前提出的解释框架,我们使用图表以便于进行比较。24”

但事实上,Eisenhardt 的范文对 Miles 和 Huberman 的方法论的采用仅仅止于“使用图表”Miles 和 Huberman 的基本资料分析程序包括:初步资料分析、个案内资料展示、个案类资料呈现等若干步骤,其中仅初步资料分析方法就包括 4 类:第一类是摘要资料的分析方法,包括接触摘要清单、个案分析会议、暂时个案摘要;第二类是编码方式,把有意义的标签贴在文块上,包括描述性标签以及推论性、普遍性的标签;第三类是通过评注及备忘录分析资料;第四类是提出焦点报告或延伸性报告,如精简短文、预列纲要的个案报告。从 Eisenhardt 的案例研究范文来看,基本没有采用 Miles 和 Huberman 的资料分析技术。

Eisenhardt 实际上并没有采用 Miles 和 Huberman 的资料分析技术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在从“完全自然呈现”到传统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渐变谱系(见图 1) 中,Miles 和 Huberman 的资料分析技术处于“原始版本扎根理论”与“问题导向”之间,大大靠前于 Yin 和 Eisen- hardt 的方法论。正因为如此,Miles 和 Hu berman 的资料分析技术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提炼问题”“产生理论导向”,而在大部分管理案例研究中的“问题导向”和“理论导向”是明确的,这也是管理案例研究与传统质性研究(或定性研究)的主要区别。

4.3 关于 Eisenhardt 本人的方法论的使用

Eisenhardt 本人的方法论集中体现于《由案例构建理论》(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9 一文中,该文 1989 年发表于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Eisenhardt 的方法论包括启动、案例选择、研究工具和程序的设计、进入现场、案例内数据分析、寻找跨案例模式、形成假设、与文献对话、结束研究 9 个阶段。其中涉及案例分析技术的内容集中于案例内数据分析、寻找跨案例模式与形成假设 3 个步骤中,然而上述 3 个步骤对资料分析具体技术的阐述仍然偏少。尽管 Eisenhardt 认为其本人的方法论与 Yin 的方法论有重要的不同,但在本文看来,二者高度一致。Eisenhardt 本人认为,《由案例构建理论》聚焦于由案例构建理论,而其他文献则没有提供。事实上,Yin 的分析技术中的“建构性解释”即属于“由案例构建理论”。此外,Eisenhardt 认为,其本人的方法论包括事先推测的相关概念、灵活的调研工具、多人研究团队、跨案例分析方法等,而。上述技术在 Yin 的方法论中均有涉及;Eisen- hardt 认为,其本人的方法论的目的是构建可检验的、在多情境中具有普适性的理论,而这也是 Yin 所强调的;Eisenhardt 提出的“复制扩展逻辑”也与 Yin 提出的“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高度相似。

4.4 关于 Yin 的方法论的使用

在从“完全自然呈现”到传统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渐变谱系(见图 1) 中,Yin 的方法论处于“理论导向”之后,因此,“问题的提炼”与“理论领域的确定”就处于其方法论的视野之外。尽管 Yin 的资料分析技术并非尽善尽美,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管理案例研究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仍然是 Yin 的方法论。从本文的研究来看,Eisenhardt 的每一篇论文均采用了 Yin 的方法论,且其论文的整体框架基本符合 Yin 所提出的 5 种具体分析技术。

综上所述,在 4 种广为接受的案例分析技术中,Yin 和 Eisenhardt 的案例分析技术与 Miles 和 Huberman 的案例分析技术有较大差异,也与 Glaser 和 Strauss 的原始扎根理论有较大差异。以 Eisenhardt 的研究范文来看,它们基本使用了 Yin 和 Eisenhardt 的案例分析技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以上 4 种方法论位于从“完全自然呈现”到传统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渐变谱系(见图 1) 中的不同位置。管理案例研究由于一般存在相对明确的研究问题与理论导向,因而在这一点上区别于传统人类学的个案研究。鉴于此,包括 Eisenhardt 在内的大多数研究者使用 Yin 的资料分析技术就是极为合理的。当然,本文并不排除管理学研究中亦可以借鉴人类学方法,笔者就曾提出“管理人类学”的概念。

本文分析的 Eisenhardt 的研究范文均使用了成熟的分析技术,研究者只有重视和借鉴有关研究方法论,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案例研究。对于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而言,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案例研究不同于传统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存在多种流派。因此,无论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在论文进行评审时,都不宜按照实证研究的思维,对管理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技术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视每一案例的不同情况而定。

免责申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希望通过

课程内容学习、刻意训练以及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切实提高年轻朋友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主推三个栏目:

文献阅读与习作课程、个人原创和站在前人肩膀上。

该号由浙江理工大学刘西川副教授负责的研究团队维护,

希望广大本科生、研究生朋友关注和加入。

/ 文心雕龙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